“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自2012年起连续13年面向行业开展工作。2023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科技进步奖65项,技术发明奖4项,优秀创新人才奖10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6人,创新团队奖2个,在2023中国智能交通大会上进行了颁奖。获奖项目涵盖城市交通、道路车辆、公路交通、轨道交通、航空交通、交通管理、水运交通等多个领域,本期将重点介绍航空交通、水运交通领域的获奖项目。
航空交通领域
基于大数据的民航安全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俞力玲、孙华波、赵新斌、王新、焦洋、王一、周秀婷、肖鸣、刘蔚然、王纯
项目面向保障国家民用航空运输安全的重大需求,按照“数据可融可用、风险可量可防、数据赋能安全”的研究路线,构建了民航运行风险分析大数据池;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民航安全分析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时空分析的中国民航飞行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了系统化民航运行风险分析模型,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中国民航飞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开发了中国民航安全数据分析系统,并在行业开展了广泛应用。研究成果形成14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新型外观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2项行业标准,30篇高水平论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为:该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通用航空运行安全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深圳市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管祥民、郑磊、吕人力、王茂霖、郭通、贾诗雨、高健、刘亮、魏健、尹浩东
通用航空运行安全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市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该成果面向航空强国与交通强国战略需求,提出了“低小慢”通用航空器监视、低空空域运行安全风险预测、高密度航空器安全调控等关键技术,在民航局行业监管、低空改革试点省域服务保障、典型低空物流企业安全管理等得到了充分应用,为我国通用航空运行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基于图像智能处理的飞行区安全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民航成都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隋运峰、李恒、颜善、刘为谦、姚辉、程志、赵士瑄、周利军、范若琛、刘培刚
项目针对飞行区运行风险防控应用场景下图像智能处理技术面临的复杂环境下小目标风险源检测难、多干扰大场景下目标稳定追踪难、相似目标精细分类难、少样本条件下异常活动分析难等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支持下,针对飞行区重大安全运行风险开展了精确检测、全范围追踪、精细分类、异常活动分析等图像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并率先应用于鸟击航空器、道面异物损伤、航空器活动异常等主要事故征候的预防。其主要创新技术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显著性检测和特殊光源投影的小目标检测方法;(2)提出了规则约束的多变目标广域追踪方法;(3)提出了增强特征聚类的目标精细分类方法;(4)提出了基于少样本学习的异常活动分析方法。项目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8件,发表EI论文14篇。经专家评价,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已在北京大兴、成都天府、成都双流、重庆江北等20多个机场成功应用推广,支撑了京津冀、成渝国家重大工程运行,成果转化效益3.8亿,实现了图像智能处理技术在飞行区运行安全保障的创新应用,对保障民航运行安全、助力“智慧机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民航飞行员疲劳预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韩政、何吉波、李福娟、李炎、郑佳杰、公超、郑智颖
“民航飞行员疲劳预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是东航研发中心疲劳问题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针对中国民航飞行员的疲劳问题,集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团队历时2年,基于20条真实航线,采集上百名飞行员长达一周以上的PVT、昼夜节律等多模态生物数据,以此构建了专为中国飞行员使用的疲劳预测生物数学模型GIFP(Group-Individual Fatigue Predictor).该系统集成了符合真实飞行驾驶舱环境安全要求的数据采集、传输方案及相关配套设备,以自研模型为基础的用于飞行员疲劳预测的分析系统,以及嵌入疲劳预测结果的飞行排班优化建议系统。本项目曾获得民航局安全能力建设资金支持。
民航空管无线电信号监测与分析研究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内蒙古分局、成都和远无线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主要完成人:潘云飞、谭宏伟、徐如兰、张彭、张俊青、裴方瑞、张斌
项目从解决民航无线电干扰的“顽疾”问题出发,针对民航电磁环境监测现状与测试手段,创新了民航空管专业的无线电开场测试方法,实现了对民航空管设备电磁环境的监测和分析。民航空管无线电信号监测与分析系统通过对空管设备环境的电磁信号进行采集与测量,计算频域、时域的参数特性,结合地理信息,航路航线等数据融合,展示信号定位结果,分析设备台站状态,经数据比对反映出设备性能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趋势。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为民航空管部门提供设备运维、频率规划、台址选择和无线电干扰排查等方面的参考依据,为民航地面无线电台站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本项目获得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技成果查新报告1份,软件著作权2个,发明型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1个,外观设计专利1个,发表知网检索学术论文3篇。
空管安全态势量化评估方法及预警决策技术研究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广州市中南民航空管通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郝永刚、吴长乐、祝刚、肖健、郭昊、饶鹏、陈春元
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空管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开展风险评估和管控,有效降低事故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项目建立了一套新的可量化的管制运行安全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将传统的风险管控理念与安全态势指标体系相结合,从飞行间隔、交通流态势、工作负荷、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等方面提出对安全态势和潜在风险的定量评估方法。同时,基于专有云数据中心搭建可视化的管制运行安全态势监控预警平台,利用数据治理和大数据计算技术,全面监控空管系统运行偏差事件,预测潜在运行风险,对不正常事件进行复盘分析,以图形化方式对各类指标数据进行集成展示和告警,对管制现场运行安全态势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以数据驱动的安全管理模式。
面向智慧机场的实景三维一体化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民航成都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党婉丽、程建、耿龙、王朝、潘野、 郑怀宇、刘晨
机场高密度运行已成为常态,大型机场多为超负荷运行,旅客投诉比例持续增加,机场安全事件急剧上升。依靠过度挤压早已饱和运行资源的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机场全要素精准监控与预测是关键。多模态数据的产生,使得数据空间与现实空间难以关联,面临“看不全”、“看不清”、“看不懂”的困境,实景三维一体化技术研究为上述业务需求提供手段。
针对机场多目标实时全面感知监测、目标全域多类型行为精准理解预测及数据与现实空间交互三大难题。提出了密集场景下旅客流量监测及基于因果网络的航班保障节点自动采集方法;构建了多源数据旅客全局轨迹描述方法,实现了旅客行为识别及渐进式预测;突破了实景三维可视化技术,行业内首次形成实景三维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机场全要素精准监控、预测及实景三维一体化展示,使得机场“看得全”、“看得清”、“看得懂”。
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1项国际PCT专利,发表论文21篇,SCI/EI检索17篇,软件著作权5项;经组织专家评价,该成果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航站楼内人员轨迹跟踪技术及基于实景融合的三维可视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在北京大兴、成都天府等10多个机场应用,近两年累计经济效益约1亿元。项目成果助力机场疫情智能化精准防控,在民航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项目成果对保障机场高效运行,提升旅客服务质量,降低安全隐患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一代航空货运结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航空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民航大学
主要完成人:林伟、常诺、吴洋、丁建立、李永华、庞军、孙昱
货运结算系统是结算公司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研发的实时处理业务全景信息的新一代航空货运结算系统,实现了业财融合,为航司数智化财务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针对财务结算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问题,通过业财数据融合技术与高自由度定制方法,实现了航空货运收入管理的全程信息跟踪和数据交换;针对货运代理人信用风险管控问题,建立了全周期智能风险预警模型,实现了货运收入和资金的安全管理;针对结算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问题,提出了货运结算数据健康度监控技术,提高了收入结算效益。
航空里程积分价值化智能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航空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民航大学
主要完成人:袁永俊、王波、张孝斌、卢敏、冯霞、韩睿、赵宇
《航空里程积分价值化智能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设了里程积分价值化智能管理系统。本项目通过集成、变换和规约等技术融合民航业多场景、多领域、多规则的航空、非航积分数据以及航班、销售和运输等格式不同的海量数据;建立航空与非航积分多尺度定价模型,实现了跨行业里程积分价值最优定价;建立模糊聚类、关联分析、回归等数学模型,实现了基于里程积分价值体系的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该系统采用目前主流的微服务的架构,由接入层、应用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存储层四层构成应用架构,实现达到系统间松耦合、应用模块可配置、集群化部署以及高性能和可扩展的目标。实现了航空公司常旅客系统、航班管理系统以及收入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数据的有效整合,服务于航空公司收入管理、常客运营、数据分析等部门,填补了行业级里程积分价值化智能管理的空白。
水运交通领域
船舶智能航行虚拟测试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单位):刘佳仑(武汉理工大学)、马吉林(中国船级社)、王鸿东(上海交通大学)、李诗杰(武汉理工大学)、于巧婵(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赵岩(中国船级社)
该成果紧贴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有关科技专项支持下,由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船级社、上海交通大学、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完成,对船舶智能航行虚拟测试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技术发明攻克了虚拟测试场景构建难、仿真模型精度低、评价标准乱等制约智能船舶技术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推进了船舶智能航行测试技术的落地应用,在智能系统研发与测试平台的升级改进、虚实融合测试体系、船海国防能力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技术在测试场景覆盖率与还原度、虚拟仿真模型精度与适应性、功能测试评价效率上均有显著优势,研发了国内首创的船舶智能航行测试工具链,对水路智能交通技术进步有重大推动作用。
沿海港口船舶进出港行为智能分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获奖情况: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大学、亿海蓝(北京)数据技术股份公司
主要完成人:毕金强、许家帅、高邈、盛尊阔、鲍可馨、杨明、张文嘉
E
N
D
2024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受理奖项为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创新奖、青年科技奖和创新团队奖。申报截止日期为2024年6月15日。
点击下方链接
了解更多信息
↓ ↓ ↓ ↓ ↓
推荐阅读
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工作的通知?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常见问题解答(第一期)?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常见问题解答(第二期)?
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第一轮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通知 ?